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他们用科技绘写青春画卷 | “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图鉴

2023-05-10 16:06:42 来源:交汇点

交汇点讯 青年,敢作为!近日,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决定,授予左超等21名同志第18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授予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川藏铁路拉林线“复兴号”动车组研制团队等12个青年集体第18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授予王伟等19名同志第18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

获奖者中,不乏投身国之重器技术攻关、勇立前瞻性技术潮头的青年。他们勇担时代责任、拥有过硬本领,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壮阔事业。记者分多路走访,感受江苏科技青年奋斗正当时的风采。


(资料图)

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毁伤与防护研究所爆炸与冲击青年科研团队:

应时深海爆破,护佑“国之重器”

5、4、3、2、1,点火!一颗水下爆炸物顺利起爆发出巨响。在爆炸一瞬间,近千条科研数据通过传感器传回后台,为了这一两分钟,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毁伤与防护研究所爆炸与冲击青年科研团队的成员背后要做无数的工作。

爆炸与冲击青年科研团队是我国从事爆炸冲击防护研究的一支先锋队。爆炸冲击研究室主任王海坤介绍,水下爆炸可对舰船等“大国重器”造成严重毁伤,严重危及舰船的生命力,“对相关技术美国已有百余年的研究历史,而我国起步较晚,国外对相关技术实行技术封锁,我们必须靠自己去摸索。”

水下爆炸载荷及其对水中结构的毁伤是复杂的科学难题,涉及很多艰涩的理论难题,但与此相对的却是实验验证上的高代价,“爆炸冲击实验大多是破坏性的,而我们做一个模型就得几十万到上百万,要在有限的实验里充分的验证,这增加了实验技术的挑战性。”王海坤说,准备半年到一年,只为了实验的一两分钟,“如果不成功,前面大半年时间就白费了,谁会没压力?”

越在困难的地方,越能迸发出无穷的战斗力。面对基础科研中的“座座大山”和尤为艰苦的爆炸冲击试验环境,“啃硬骨头”是家常便饭。王海坤感叹,这是一支敢担当能拼搏的团队,“三伏酷暑像泥猴子一样在狭小的舱室里翻滚、贴片、布点;三九严寒在寒风中抓着挂着冰碴子的绳索布放模型,冻得通红的手早已失去了知觉;海上常常是5-6级的海况,但大家克服各种颠簸不适,可以‘乘风破浪’……”

王海坤说,团队里年轻人几乎个个能吃苦,去年海试实验又遭遇疫情,困难叠加,但青年们都争着参加,海试试验主力00后盖后恒,压力传感器自主开发骨干90后王新等4人足足在那边呆了近半年,“白天工作一整天,疲惫不堪但回来还接着加班分析数据。”王海坤认为,这是团队中家国情怀的一种传承,“在我们所,吴有生院士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这个山坳里,一头扎进了舰艇抗爆试验研究中,即便后来去英国留学期间都还心系相关技术开拓,将省吃兼用的奖学金用于购买传感器。”王海坤说。

这种家国情怀影响一代代年轻人,“上世纪我们进行毁伤压力载荷测试的仪器都进口美国,但美国卖给我们的都是低端产品,我们一批曾经的年轻人持续10多年一直攻关传感器技术,如今已经研制出了比国外性能高出10倍的同类产品,如今我们进行测试的传感器、计算软件,均为我国自主研发。”王海坤表示,对于青年人来说,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做贡献,幸福感和成就感是不可比拟的。

“夸父一号”科学及硬X射线成像仪研制团队:

“逐日”攀高,勇探技术边界

5月4日,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研楼里,“夸父一号”科学及硬X射线成像仪研制团队正在紧张地进行数据定标,更新科学分析软件。

“4月11日我们对‘夸父一号’卫星观测数据进行了试开放全球发布,并举办了数据使用分析国际培训会,吸引了25个国家近400位专家学者。现在,我们在做好数据、软件服务的同时,正在对数据展开科学研究,争取早日出大成果。”团队卫星首席科学家甘为群研究员说。

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HXI)是“夸父一号”卫星的三大科学载荷之一,肩负着开展国际最前沿的太阳耀斑硬X射线非热辐射成像观测的科学重任,其研制面临着多项技术上的重大挑战,特别是准直调制光栅的高难度加工。HXI载荷数据科学家苏杨研究员介绍,硬X射线成像仪的核心是91对调制准直光栅,需要在厚2毫米、直径40毫米的钨板上刻蚀上万条18微米的细缝,并保持3微米的精度。“从微观结构上看宛如一座巨型的金属森林。”

这是一支充满朝气和力量的科研团队,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为62%。在这里,首席科学家带领主任设计师、数据科学家、特别研究助理们一起团结协作、紧密配合,并让年轻科研人员“挑大梁,担重任”,将他们安排到关键技术岗位上,承担具体的研制任务,在工作中提升青年人的技术能力和质量责任意识,继承和培养宝贵的航天精神,实现团队的进步和项目的成功。

大家回忆道,“夸父一号”在发射前要对HXI调制成像功能进行X射线束流调制试验,这是世界上首次开展此类高难度测试,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主任设计师张哲带领团队仔细进行了试验的策划和准备;准直器主管设计师陈灯意和同事们一起在现场奋战近2周,完成了试验设备的搭建、光路调节和对准;博士研究生江贤恺亦挑起大梁,开展测试系统调制过程理论模型的推导和分析,保证了正式测试的可行性和效率满足要求。就这样,在烟台一处偏僻的厂房中,团队成员克服各种不利条件,昼夜奋战近2个月,最终按计划完成了任务。

瞄准科学目标,探索技术边界,把握研制质量,保障工程进度。这是团队经过不断磨合以及项目历练而形成的科研实践精神。凭借这种精神,团队先后攻克了超精细光栅加工、远距离光栅对准、准直器高精度保持等技术难题,目前又在开展面向未来太阳和空间探测任务的先进观测载荷技术的设计和预研工作,同时紧锣密鼓地实施月球中子伽玛谱仪的研制,该科学仪器将在探月工程嫦娥七号任务中用于搜寻月球水冰资源。

“夸父不息,逐日不止;青年有为,再攀高峰!”团队成员们表示,未来将继续潜心于空间天文与高能天体物理科学探测和先进观测载荷研制,争取不断取得新的激动人心的科学观测成果。

莱斯空地协同技术青年创新团队:

“神算军师”精算航班流量

一支30余人的科研团队,90%以上的成员是硕博研究生,平均年龄只有33岁。莱斯空地协同技术青年创新团队作为一支科技“青年军”,突破跨域航空信息协同、滑行路径智能规划与引导等核心关键技术,助力航空器更加安全、高效、智能飞行。

航班遭遇雷雨天气延误了,还要等多久?如果没有精确的流量管理系统,往往得到的回复是:无法精准预测。团队历时三年支撑研发的民航全国流量管理系统,突破了跨区域航班一体化调控技术,能够精准测算全国航班流量,成为空中“神算子”。

“系统掌握了全国航班信息,一旦遇到雷雨或天气突发情况,能第一时间算出后续航班恢复预期情况,让航司、乘客心中有数。”团队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系统上线两年后,目前在全国大部分空管单位、40多个机场、70多个航司应用,航班调度效率整体提升了10%~20%左右,航班平均延误时间降低了近五分钟。

空中交通管理的角色就相当于“空中交警”。由于航班越来越多,空中交通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大,随之安全隐患也在提升。智慧空管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手段提升空管能力,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为了促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行业更好地融合,团队参加了我国智慧民航路线图以及智慧空管发展路径的规划。团队参与的大兴机场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提升复杂天气条件下的场面运行安全与效率,降低航空器在机场场面的平均滑行时间。

“青年科技人才,要主动‘找苦吃’。”团队技术负责人回忆起15年前的自己,当时还是一个“愣头青”,后来慢慢担当起民航强国重任。他时常想起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说的话:你们这些青年才俊应该多发挥聪明才智,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来,“回过头来再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静下心来做事,‘自找苦吃’的过程。”

“几乎祖国天空中飞过的每一架飞机,都由我们研发系统的保驾护航,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属于这支年轻团队的故事,还远未停止。团队技术负责人介绍,目前团队正在积极攻关空地飞行情景意识统一技术。他举例,比如飞机飞行中遇到雷雨,传统办法是飞行员需要快速做出决策判断是否要绕飞,而如果新技术得以落地,就相当于给飞机装上了一个“望远镜”,能感知更远范围甚至200公里外的天气情况,提前规划航线,让飞行更安全可靠。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年轻就要拼!未来,我们将继续用过硬的技术打造出国之重器,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团队技术负责人说。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

青青“禾苗”助力乡村振兴

“你看我们生产的种苗,是江苏省农科院草莓团队‘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自己培育的品种,非常畅销,几天就被预定了15万株。”谈起种苗销量,江苏省徐州安耕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健开心不已。

王健所说的科技志愿服务队诞生于2020年7月,为村企合作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团队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为62%,98%是博士。5月4日,“青禾”科技志愿服务队获评第18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青禾’代表着青春与奉献,也肩负着带动农民富、助力农村强的使命。”省农业科学院团委书记李寅秋说。

刘杰是“青禾”科技服务队的一员,主要从事种鹅繁殖活动调控研究工作。“‘青禾’科技志愿服务进乡村,就是为了让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利器。”刘杰表示,大家根据专业所长,走进田间地头,解决农业生产的“急难愁盼”问题,致力于用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生活中,鸡鸭蛋很常见,但鹅蛋却并不多见,不仅因为鹅的养殖规模小,主要是因为鹅的产蛋量低。“鹅是季节性繁殖动物,鹅蛋数量少,导致种蛋严重缺乏,鹅苗的价格在这段时期居高不下,不少农户想扩大养殖却苦于没有办法。”刘杰和团队发现问题后,瞄准提高鹅苗产量、实现农民增收,主动开展研究。经过不懈努力,团队首创了种鹅反季节繁殖技术,被列为2019年农业部主推技术,鹅年产蛋数达95枚。

服务队唐楚飞从事蝴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蝴蝶有什么可以开发利用的?唐楚飞告诉记者,这是最“美丽的经济”。“养殖蝴蝶,不仅能给农户带来赚钱的新路子,带动文旅产业发。”唐楚飞想农民之所想,组建专门的队伍,主动开展对蝴蝶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目前。团队打造了长三角首个昆虫主题休闲农旅园区——彩蝶飞舞世界生态园,预计年毛利可达千万。同时,团队还吸纳周边农户就业或开展养殖合作,带动每户增收2万元。

作为“蝴蝶女神”“鹅蛋卫士”,同时他们也是坚守田间地头、甘于无私奉献的“兴农人”。李寅秋介绍,两年多来,服务队积极投身乡村,目前已结对156个种养殖大户;发挥专业特长优势,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0项;解决农业生产的“急难愁盼”问题,认领科技攻关任务83项;把科技创新植入乡村振兴沃土,开展一线调研140余次,撰写调研报告128份;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帮助涉农企业和农户解决科技问题319个,为地方创造经济效益超1.6亿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蔡姝雯 程晓琳 张宣

上一篇:

多地银保监局局长赴京开会-全球时讯

下一篇:

最后一页

x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