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了二十年,到头来一场空!”29岁的张迪一手拿着上海交大的硕士毕业证,另一只手拿着医院的诊断书,苦笑一声。
一场突如其来的白血病,堵住了他所有的前途。二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在病魔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迪留下了两个愿望,正是这两件事儿,让他的生命得以“延续”。
那么张迪的两个愿望究竟是什么?他的白血病又是怎么回事儿?
2018年6月,刚参加工作的张迪最近很烦,因为这段时间他总感觉身子累,身上还莫名其妙的长出很多红疹。
刚开始他去药店里,简单买了点药膏,寻思着抹点药膏,这些疹子几天就能下去了。
可是连续十多天过去了,他身上的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
这个时候,同事提醒他去医院检查检查,突然长疹子很有可能是免疫力出了问题。
张迪去医院之后,医生给他开了验血单子,让他查一查看是免疫方面的问题还是过敏的问题。
如果是过敏还好,不会很难治,但是张迪就是这么背, 结果显示,他患上了“白血病”!
这个消息,对于此时正意气风发的张迪来说,就像是一道惊雷,摧毁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所有美好想像。
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张迪一度头脑一片空白,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只能机械的跟着医生做进一步检查,期待一个奇迹。
奇迹并没有到来,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很明确的告诉他,他得了“M5型白血病”。
这是一种急性白血病,这个病的恶化程度非常高,随时有病发的可能,医生建议他立刻住院进行治疗。
张迪有些崩溃,他不明白,自己才29岁,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呢?
他不甘心,但是也没有办法,不过就算是这种情况,他还是想自己扛下所有。此时,他脑子里只有一句话:一定不能让父母知道,不能让父母担心。
这就是现在大多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一种无言的默契,报喜不报忧,而这种默契其实真的更扎心。
张迪给朋友打电话,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朋友,并且拜托他们,对他的父母保密。
住院几个月下来,张迪迅速消瘦,大剂量的化疗,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后遗症。
只是短短几天的时间,那个阳光的大男孩被折磨的不成人样,脸色蜡黄,嘴唇没有一点血色,整个人就像是枯萎了一般。
他每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恶心呕吐,无休止的疼痛他经历了一遍又一遍。
他在自己的头发掉光之前去剃了光头,此时的他,心里仍是希望,因为他觉得自己还年轻,应该能治好。
住院期间,多亏了他的几个朋友轮流着照顾他,这些朋友让他感受了满满的温情。
他很想活着,他舍不得这群讲义气的好朋友,舍不得含辛茹苦供自己上大学的父母,舍不得近在眼前的美好生活。
而大家也都在努力让这个年轻人继续活下去。
不过,时间久了,家里那边也就不好再瞒下去了,医生建议他把病情告诉家人,做最坏的打算。
万一哪天去了,见不到最后一面,伤心的还是父母,世间最残酷的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最主要的,如果能找到合适骨髓进行移植,他的病是有治愈的可能的,而亲人之间的配型是最容易成功的。
于是,张迪给父亲打去了电话,也许是决定要坦白了,崩了几个月的心情实在控制不住了。刚接通电话,张迪就忍不住的流下了泪水。
父母知道孩子在外面不容易,接到孩子的电话,老两口说话都小心翼翼,生怕给孩子造成压力。
听着父母的声音,张迪实在是撑不住了,他给父母说了自己的病情。当老两口听到儿子说自己得了“白血病”的时候,母亲嚎啕大哭,父亲则一直沉默着。
就在张迪有些手足无措的时候,一直沉默的父亲开口了: “儿子,别怕,爸妈就算是砸锅卖铁也把你治好,我俩现在就过去,爸把骨髓给你!”
这一句话,让电话另一头的张迪泣不成声,当他的世界摇摇欲坠、岌岌可危时,父母又替他撑起了一片天。
张迪父母当即买了最快的票,从沈阳赶到上海,看着病床上的儿子,一家三口抱头痛哭。
此时,但凡有一丝的希望,他们都要尝试,父母立刻去做了配型。 非常幸运的是,父亲匹配成功了。
父亲当即要求医生尽快安排手术,这是儿子的一条生路,一定得要快。
2019年初,医院的权威专家给张迪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三个多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家人一直绷着的心稍微有了松动。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张迪并没有产生排异反应,这意味着,手术成功了。
这时,从生病以来笼罩在张迪心头的乌云终于散去了。剩下的就是恢复期,虽然漫长,但是大家都充满希望。
出院前,医生嘱咐张迪,平时要多注意休息,按时吃药,现在他的身体虽然痊愈了,但是这个病是有复发可能的。
张迪点头答应,经历过一次死亡的他,不想再经历第二次,因为被死亡追着走的感觉真的不好。
之后,张迪回到了老家休养身体,等到病情稳定下来之后,他开始考虑以后的道路该怎么走。
经过这次生病,他对很多事情不再执着,他想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想要更多的陪伴家人。
但是,就在张迪畅想未来的时候 ,一天早晨起来,他忽然感觉头晕。出于谨慎,他马上去了医院。
病情复发,拒绝手术
经过医院的一系列检查,医生告诉张迪,他的白血病复发了。
而此时,距离他的骨髓移植手术仅过去了一年,这一次,他的病情来势汹汹,医生说连骨髓移植的可能性也没有了。
张迪也想起了医生曾经的叮嘱,这个病就怕复发,一旦复发很可能就意味着,再也没有了治愈的可能。
第一次治疗的阴影再一次浮上心头,无休止的化疗,没有任何质量可言的活着,最主要的是他的日子不多了。
父母知道这个消息几乎要崩溃,父亲再一次表示,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都要儿子活下去。
但是,第一次动手术的几十万还没还清,这一次如果再进行手术,手术费无疑会更高。但是,父亲仍然坚持要再进行一次骨髓移植。
这一次,张迪并没有顺着父亲的意思来,他知道自己即使再动手术,意义也不大了。顶多能多活几十天,最多不会超过几个月。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迪不想在医院的化疗室和病房度过,也不想年迈的父母,在自己走后还要承担巨额的债务。
反复衡量之后,张迪决定出院。
他想要走出去,去见识没有见过的风景,去经历没有经历的人生。他想要用最后的时光,多陪伴自己的父母。
同时,张迪再次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
张迪主动联系了沈阳当地的红十字会, 他要把自己的器官捐献出去。
这件事儿,他明显是预谋已久,他之前也咨询过医生,自己虽然得病了,但是器官是没有问题的,他可以捐献器官,用另一种方式,在别人的身上延续自己的生命。
张迪签署了《器官捐献协议》,父亲也支持儿子的决定,随后张父也签署了《器官捐献协议》。正所谓上阵父子兵,父亲用自己的方式给儿子打气。
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张迪没有自怨自艾。他想的是自己生命的长度不够了,那就拓宽生命的广度吧:为这个社会做自己最后的贡献。
张迪选择捐献器官的举动,感动了很多人,无数人在为他感到惋惜的同时,更加敬佩他的勇气和无私。
大家开始对这个从东北走到大上海的年轻人产生好奇,于是张迪从小到大的成长和学习的经历,展现在大众面前。
1990年,张迪出生于辽宁沈阳,小时候虎头虎脑的,学习很好。因为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家庭也就刚够温饱。
所以,从小张迪就知道,学习,是他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方式。他从小就立志一定要考一所重点大学。
初中毕业后,张迪努力考上了沈阳市重点高中,沈阳二中。在这里,张迪见识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三年的高中生活,张迪收获良多,学习不是死读书,知识要灵活运用,每天的学习之外,他非常注意锻炼身体,高中三年虽然辛苦,但是他却乐在其中。
高考那年,张迪如愿考上了东北大学。进入大学,张迪的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平时除了学习,身高腿长的他,还非常喜欢运动。
他对自己的人生有很明确的规划,他打算考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上海交大属于985高校,同时也是211重点院校,对他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因此,大学四年张迪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但他并不是死读书,在学习的同时,非常注重劳逸结合。
功夫不负有心人,本科毕业之后,张迪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在二十七岁那年,张迪从上海交大毕业,一毕业就收到了很多大企业伸来的橄榄枝,最后,他选择了一家名企。
参加工作后,张迪依然保持自己多年的好习惯,做事从不惜力,勤劳肯干,跟同事相处也非常好,公司的很多前辈都很赏识他。
他就想着,好好工作,多多赚钱,回报父母,有机会遇到合适的,就组建自己的小家,满足父母多年的愿望,让父母能有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
这一切都是这么的朴实美好,他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在心中已经规划好了蓝图。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白血病找上了他。
长期的治疗,已经让父母背上了巨额的债务,所以,当父亲提出要给他做第二次骨髓移植手术的时候,他拒绝了。
甚至,看淡生死的他想要帮助那些同样身处疾病深渊的人,于是他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
人生在世,命运无常,既然无法抗争,就让他更加精彩吧。
其实,张迪生病,一直是瞒着老家的,他心里最放心不下的,除了自己的父母,就是自己八十多岁高龄的奶奶。
在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张迪回了趟老家,特意去看望了自己的奶奶。
看着这个从小疼爱自己的奶奶,张迪心中最后的遗憾也没了,他什么都没跟奶奶说,就像往常一样,陪奶奶聊天,陪奶奶给菜地浇水。
回到家之后,张迪特意嘱咐父母,不要把他的事情跟奶奶说。奶奶要是问起来,就说他出国留学了。
2019年,张迪当选感动沈阳人物评选,采访镜头中,他越发的憔悴,但是眼神依然乐观,心态依旧坦然。
同年5月7日,张迪走完了自己不算长的人生。
在他临死之前,他告诉父母,希望他们在自己走后,能把自己忘了,好好享受他们的人生。
而这就是张迪生前最后的两个愿望,一个是捐献器官,另一个就是希望父母能够忘记自己。
他用短暂的人生,走出了别样的精彩。他用豁达的心态面对病魔,面对死亡,给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人生教育课。
也许生命本就无常,也许生活本就残酷,但是我们依然看到很多像张迪一样的人,用他们仅有的力量温暖着我们的社会,温暖着人间。
愿张迪来生能够获得幸福。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