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秦燕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资管新规落地,持牌金融机构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受到严格规范。近年来,资管行业无序发展乱象得到整治,存量金融风险明显收敛。
不过,相较于“正规军”从事资管业务的日渐规范,市面上充斥着大量打着财富管理“幌子”的非持牌机构,从事着金融活动却游离在金融监管之外。两会期间,多位受访的代表委员建议,财富管理业务亟待完善立法和监管体系,将所有从事财富管理的金融业务纳入监管,加强财富管理领域的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为老百姓守护好“钱袋子”
近年来,各种打着“XX财富”名义的产品频频爆雷,可谓触目惊心。这些产品被曝出“违规宣传”“风控裸奔”,老百姓在这些毫无安全保障的所谓“理财产品”中面临巨大风险。
在众多金融细分活动中,以金融产品销售、投资咨询、投资管理为代表的财富管理业务,因所需本金小、客户从众、私密展业等原因,近年来被一些“头脑灵活”的人所看好,借助名字非常具有迷惑性的各类有限公司展业。
海南君顾数科研究院院长单福对记者表示,这些公司通常以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或家族办公室的名义展业,但并不持有任何金融牌照,属于“无照驾驶”,给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和老百姓的财产安全带来了隐患和威胁,应当充分重视、及时治理,堵上财富管理的“偏门”,打开财富管理的“正门”,为老百姓守护好钱袋子,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
对于近年来无金融牌照却从事财富管理业务的公司特征,全国政协委员李民吉用“山寨化”和“跨地域展业”来概括。
记者获得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带有财富管理且不持有相关金融牌照(投资咨询、基金销售、私募基金管理人等)的公司有6194家。这些公司绝大部分成立于2013年及以后,其中2015年就成立了2140家。这些所谓的财富管理公司大部分设立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等相对发达的城市,平均注册资本从2014年的4441万元下降到2020年的1036万元,平均社保人数从2013年的将近12人下降到2020年的0.2人,公司形式也从2014年的以独立公司为主,发展到2020年的以分公司为主。
此外,截至2020年底,共有607家疑似家族办公室,其中2020年设立的就有231家。如果将特征范围再放宽至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等相似领域,那么这些公司的数量会急剧上升到30余万家,远超我国全部登记在册的3.5万家金融机构。
“上述数据背后的乱象可谓触目惊心。当前我国存在大量不持牌但实质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现象,且越来越有隐蔽性。”单福称,展业相对隐蔽和展业成本低是很重要的因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不够紧密,被这些人钻了空子也是重要原因。对部分老百姓而言,其金融素养有限,看到企业营业执照中有财富管理或类似字眼,就比较容易相信这家企业的“经营资质”,继而上当被骗。
打开财富管理的正门
面对当前财富管理领域的潜在风险,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加强构建财富管理业务立法和监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农商行董事长谢文辉表示,2018年以来,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系列规则落地实施,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体系趋于完备,财富管理领域却始终存在立法空白。由此滋生的问题和乱象,恰恰成为居民财富金融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痛点和难点。
谢文辉表示,财富管理行业立法体系的研究和完善,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居民投资者合法权益。通过有效的财富管理立法,建立买卖财富管理产品的合法程序,确保投资者及其交易行为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财富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改善投资者的投资环境,减少非必要的市场波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中长期来看,买方投资顾问服务已经成为国内财富管理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财富管理行业的调查研究,尽快明确行业功能定位,统一监管理念和监管标准等。”谢文辉表示。
李民吉同样认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这一底线要求,加快推动财富管理领域相关立法及监管体系构建工作。唯有采取“疏堵结合”策略,才能打开财富管理的正门。
李民吉建议,有关部门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做好规划,加快财富管理领域相关立法及监管体系构建,引导正规的金融机构真正立足“以客户为中心”,从目前单纯的卖方代销模式往广义投顾模式进阶。